「特写」上海火箭村:6万村镇青年造iPhone(6)
来源:名资汇网
2018-09-13
三
在夜市10多年,成为看惯了人来人往,但成功改变命运的人几乎寥寥。甚至有青年在离开一段时间后,又重新回到了这里。
此刻的昌硕工厂更像是个避难所,让青年们忘掉出身的卑微,城乡差距的落差,都市中身份认同的迷失,以及难以触摸的理想。一头扎进日夜不停的生产线上,他们获得片刻的安宁。
就在耿洋准备上完最后一天班辞职离开的时候,1999年出生的陈雯和4个小姐妹一起从无锡赶来,入职昌硕。5朵“小花”的年龄分别是97年、98年、99年和两个00后。
陈雯并未进入生产线做一线生产员,而是成为一名行政人员,为某条生产线的数千名工人统计加班数据,以便财务发放工资,工作时间从早上7点到晚上7点。尽管只是文书工作,但陈雯知道这个工作不能马虎,因为只有多加班,才能多拿钱,“算错了一笔,会被人找麻烦。”
身材娇小的陈雯显得有些柔弱,从昌硕厂走到夜市不足百米的路程,就让她气喘吁吁,额头上冒出了汗珠。她谨慎地用纸巾擦拭,唯恐弄花了精致的妆容。这一刻,臃肿工装下包裹的是一位普通的邻家姑娘。
她说,“在老家河南读完中专的美甲专业之后,本来已经考上大学。但是对大学失去了兴趣。家人也不反对。所以和小姐妹们一路向东,先是到无锡,然后到昌硕。”
和耿洋对工资的斤斤计较不同,陈雯的昌硕之旅玩乐的成分更多。她甚至说:“不清楚每个月的工资是多少,不知道够不够花,不知道这份工作会做多久,也不知道未来想要做什么。毕竟现在我又不需要养父母。”
一面回答着提问,她一面在夜市点了一些熟食、4个馒头、一瓶矿泉水,当作晚餐的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