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城计司马懿看穿了(3)
空城计司马懿看穿了
公元228年的春天,祁山深处的西城异常宁静,大白天街上空无一人。只见城楼上有一人,头戴纶巾,焚香抚琴;城楼下有一人,带着15万大军,黑压压一片,甚是壮观。
这就是《三国演义》所讲述的空城计,似乎每个人都烂熟于心。
当时,司马懿正面临着一个艰难的选择:进城还是不进城。如果选择进城,成功了,可以活捉诸葛亮,要是不成功,反会被对方活捉。如果选择不进城,万一城里没有埋伏,就会错过活捉诸葛亮的大好机会。所以,司马懿在西城门前左右为难。
后来的事情比较明了:司马懿传下军令,前军变后军,后军变前军,往北山而退。司马懿被当成了诸葛亮的反面,被取笑、调侃,但人们往往忽略了他的谋略。
反常行为背后必定有意想不到的秘密
司马懿判断局势有一个重要的方法——看人要看一贯性,不能看临时表现,要看他的历史表现、长期表现。以司马懿的了解,诸葛亮的一贯行为是——谨慎。
试想一下,一贯谨慎的人,怎么可能大开四门?诸葛亮的这种反常行为,在管理学中有一句话,“反常行为背后必定有意想不到的秘密”。比如,《西游记》里唐三藏遇到的那些妖精。妖精的一贯行为是什么?青面红发、巨齿獠牙、见人就吃。可是你再看,妖精看见唐三藏是什么表现?千娇百媚、燕语莺声,既漂亮,又温柔。你说妖精为什么在唐三藏面前这么反常?一句话,它想吃唐三藏的肉啊。
司马懿就是用这样的思维模式来判断诸葛亮的。而且,诸葛亮也知道司马懿是用这种思维方式来判断自己。因此,司马懿最终还是没有冒险进城,那他这个选择对不对呢?
此次,司马懿与诸葛亮交手,他所面对的局势可以用“危机”二字来形容。诸葛亮这次出兵那是节节胜利,赵子龙斩了曹魏五员大将,诸葛亮占领了安定、南安、天水三郡,打败了夏侯懋、曹真、郭淮,席卷了整个战场。曹魏政权没办法了,才急调司马懿到军前临时指挥战斗,所以形势特别危急。而且算算部队就可以知道,此时司马懿手里的部队和大将都没有诸葛亮多。在这种被动的情况下,能把诸葛亮逼退,就已经算是非常成功了。所以,如果选择进西城,万一中了诸葛亮的埋伏,反倒会葬送自己辛辛苦苦得来的胜利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