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杂谈 · 正文详情

明初朱元璋制定的15个“不征之国”都是哪些国家-“不征之国”是什么原因? - 全文

来源:名资汇网 作者:caiji007 2023-08-17

在明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朱元璋拟定了《皇明祖训》,其中列举了东亚地区15个“不征之国”。这一外交对策的明确提出,对明朝初期的地缘政治造成了关键影响,变成围绕整个明朝的外交根基。

明朝初期为何要创建“不征之国”的微信朋友圈呢?朋友圈中都是有谁?

历数十五个国家,能够分成东北亚、东亚和东南亚等三个社交圈。

东北亚的圈子有朝鲜国(今朝鲜半岛)和日本两个国家。东亚圈包含大琉球国(今日本冲绳)和小琉球国。东南亚的组员数最多,有安南国(今越南地区北边)、真腊国(今柬埔寨)、暹罗国(今泰国)、占城国(今越南地区南边,后被安南灭国)、苏门答剌(今苏门答腊岛八昔)、西洋国(今科罗曼德尔海岸)、爪洼国(今爪哇岛)、湓亨国(今马来半岛)、白花国(今苏门答腊岛西北部地区)、三弗齐国(今苏门答腊岛巨港)、渤泥国(文莱)等11国。

据调查,洪武年间的[文]127件外交谕旨中[章],除1件对于东亚的[来]撒马尔罕外,其他1[自]26件均和“不征之[历]国”相关。谕旨显示[史]出的数据量非常大,[大]主要表现出明朝对“[全]不征之国”的不同心[网]态。

最先,看待朝鲜和日[文]本,凭着肯定的战斗[章]力震慑,使两个国家[来]“皆喜且惧”。

次之,对大小琉球与[自]中南半岛列国采用胡[历]萝卜加大棒的双向对[史]策。最终,其他国家[大]处在明朝外交的第三[全]层级,外交方式依据[网]实际局势灵活处理。[文]

整体而言,明朝依据距离的近远执行多元化的对外方式,距离越近的,统治、国防与文化的作用越强,距离越大,经济发展制约效果越大。

思考前朝改弦更张

朱元璋相信传统外交观念遵守的“地广非久安之计,民劳乃易乱之源”标准。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九月,朱元璋直言:

“隋炀帝妄兴师旅,征讨琉球”,招至“载诸史册,为后世讥”。

他强调:根据战争征伐蛮夷“得其地不足以提供,得其民不足以使令,徒慕浮名,自弊中原。”而元朝穷兵黩武、疲师劳民最后造成倾覆流亡。

朱元璋觉得盲目跟风对外扩张不利国家的安定团结,不断的战争加重了老百姓的压力,导致国家內部动荡。根据这种思考,他认为境外国家“有为患于中国者,不可不讨”,为此维护国家自卫权的坚定不移信心。针对沒有威胁的国家,中国决不会随便进兵征讨。

《皇明祖训》明确提出:

“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他不足以供戎,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不自揣量,来扰我边,则彼为不祥。彼既不为中患,而我兴兵轻犯,亦不祥也。吾恐后世子孙倚中国富强,贪一时自功,无故兴兵,杀伤人命,切记不可。”

实际上,朱元璋在总结前朝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不征之国”的设想,搭建和睦友善的朋友圈,显而易见很有必要。

北元犹存全力防御

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中原义军风云变幻,元朝统治岌岌可危。七月二十八日,元顺帝撤到塞外,史称“北元”。那时候,北元“引弓之士,不下百万众也,归附之部落不下数千里也”,和明朝以万里长城为界南北方僵持。虽然朱元璋和明成祖竭尽全力地打压北元,依然没法彻底消除北方地区边境线的困境。

为了提防北元军事实力对中原的骚扰和反攻,明朝“初设辽东、宣府、大同市、延绥四镇,继设宁夏、甘肃省、蓟州三镇,而太原市总兵治偏头,三边制府驻固原,亦称二镇,是为九边”。

永乐年间,九边投入军力68万,接着总数经常出现变化,万历时到达最高值,高达88.5万人,崇祯阶段,戍边军力也是有59万余。《明史·兵志》记述:“故终明之世,边防甚重。东起鸭绿,西抵嘉峪,绵亘万里,分地守御。”

朱元璋在《皇明祖训[章]》中怀着焦虑:“但[来]胡戎与西北边境,互[自]相密迩,累世战争,[历]必选将练兵,时谨备[史]之。”在其中表露出[大]北元的戒备提防的心[全]

明朝的军事力量资源被北元大量制约,朱元璋提倡“不征之国”,注重“今朕统天下,惟愿民安而已,无强凌弱、众暴寡之为”的理念,本质上是“南抚北缫”总体发展战略的一部分,缓解军事演习对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产生的工作压力。明朝这时发布诏令,毫无疑问具有急切的实际需要。

元亡明替重构纪律

元朝是跨过亚欧的多民族帝国,其知名度远播东南亚。三屿国坐落于现如今菲律宾群岛西南区域。元世祖曾“命选人招诱之”,三屿国予以了积极主动的答复,当元朝“军船过其国,国人饷以粮食”,充足呈现了对元朝的诚心。

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十二月,朱元璋宣谕各个国家:

“朕肇基江左,扫群雄,定华夏,臣民推戴,已主中国,建国号大明,改元洪武。顷者克平元都,疆宇大同,已承正统,方与远迩相安于无事,以共享太平之福。惟尔四夷君长酋帅等,遐远未闻,故兹诏示,想宜知悉。”

这一份谕旨既是一份说明观点的国书,也是一份复建纪律的宣言口号。

它一方面宣布了明朝[网]“已承正统”,具有[文]不可争辩的合法性。[章]各个国家应当听从以[来]明朝为中心的东亚新[自]秩序。

另一方面规定各个国[历]家“相安于无事”,[史]遵循明朝制订的游戏[大]的规则,才可以“共[全]享安宁之福”。谕旨[网]赏罚分明,义正词严[文],之后发展趋势变成[章]朱元璋和平外交的主[来]题思想。

朱元璋以“族规”的方式,加强“不征之国”的公信力,严令后世子孙后代“一字不可改易”。他劝诫接任国主切勿“倚中国富强,贪一时军功,无端进兵”,东亚列国应当“彼既不为中国患”,获得本身的安全平稳。

从源头上说,朱元璋[自]之所以公布“不征之[历]国”,是由于他必须[史]要对继任和东亚列国[大]开展双向管束,前面[全]一种“不可无端而征[网]”,后面一种要有遵[文]奉明朝的充分认识。[章]

朱元璋不只是给“进[来]兵”划分了红线,还[自]为东亚列国确立了道[历]德底线。由此可见,[史]“不征之国”并不是[大]单纯性倡导和平外交[全]的朋友圈罢了,还代[网]表着明朝出任着国主[文]的岗位职责,把握着[章]管理方法、诉讼和处[来]罚的权利。

《孙子兵法·谋攻篇[自]》有云:“上兵伐谋[历],其次伐交,其次伐[史]兵,其下攻城。”朱[大]元璋下功夫提升明军[全]的基本建设,为此为[网]后盾,他深知智谋和[文]外交远比国防更具有[章]优点。

明朝初期提出的“不征之国”,承继和弘扬了一直以来的“朝贡体系”,创建起普遍认可的的汉文化统治圈,变成各番邦为名上的最高执政者和实际管束者,这一造就得以证实朱元璋政治理念“治隆唐宋,远迈汉唐”。

历史大全897698882
    标签

    上一篇:古代状元一般封什么官-古代状元最高的官职是什么? - 全文

    下一篇:仁宗盛治有多可怕-远远超过唐朝开元盛世-国库收入达到1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