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杂谈 · 正文详情

中外历史上有哪些关于名人的趣闻轶事?

来源:名资汇网 作者:caiji007 2023-09-14

1.古今中外的名人轶事

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是「量子力学之父」然而,1942 年,因为一个极其幼稚的计算错误,他让纳粹德国几乎彻底放弃了「原子弹研制计划」他的翻车,拯救了千万人的性命纳粹德国的原子弹研究长期和美国并驾齐驱,如果前者先研制出了原子弹,在二战后期战事不顺的情况下,纳粹德国的军事狂人们会怎么做呢?。

2.外国名人趣闻轶事

这种事情,光是想想就让我们不寒而栗还好,我们的「量子力学之父」海德堡让这种假设成为了不可能1.如果说玻尔—爱因斯坦之争是 20 世纪科学史上最有名的辩论,那么海森堡在「二战」中的角色恐怕就是 20 世纪科学史上最大的谜题。

3.历史名人的逸闻趣事

不知有多少历史学家为此费尽口水,牵涉到数不清的跨国界的争论甚至直到现在,还有人不断地提出异议我们不妨在史话正文之外,用一点篇幅来回顾一下这个故事的始末纳粹德国为什么没能造出原子弹?战后几乎人人都在问这个问题。

4.中外历史名人故事内容

是政策上的原因?理论上的原因?技术上的原因?资源上的原因?或是道德上的原因?不错,美国造出了原子弹,他们有奥本海默,有费米,有劳伦斯、贝特、西伯格、维格纳、查德威克、佩尔斯、弗里西、塞格雷,后来又有了玻尔,以至像费曼这样的小字辈根本就不起眼,而洛斯阿拉莫斯也被称作「诺贝尔得奖者的集中营」。

5.中外名人典故

但德国一点也不差是的,希特勒的犹太政策赶走了国内几乎一半的精英,纳粹上台的第一年,就有大约 2600 名学者离开了德国,四分之一的物理学家从德国的大学辞职而去,到战争前夕已经有 40% 的大学教授失去了职位。

6.古今中外名人趣事

是的,整个轴心国流失了多达 27 名诺贝尔获奖者,其中甚至包括爱因斯坦、薛定谔、费米、波恩、泡利、德拜这样最杰出的人物,这个数字还不算间接损失的如玻尔之类但德国凭其惊人的实力仍保有对抗全世界的能力战争一爆发,德国就展开了原子弹的研究计划。

7.中国历史名人轶事

那时是 1939 年,全世界只有德国一家在进行这样一个原子能的军事应用项目德国占领着世界上最大的铀矿(在捷克斯洛伐克),德国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化学工业,拥有世界上最好的科学家,原子的裂变现象就是两个德国人―奥托·哈恩(Otto Hahn)和弗里兹·斯特拉斯曼(Fritz Strassmann)在前一年发现的,这两人都还在德国,哈恩以后会因此发现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8.中国近代名人轶事趣事

当然不止这两人,德国还有劳厄(1914 年获诺贝尔物理奖)、波特(Bothe,1954 年获诺贝尔物理奖)、盖革(盖革计数器的发明者,他进行了 α 散射实验)、魏扎克(Karl von Weizsacker)、巴格(Erich Bagge)、迪布纳(Kurt Diebner)、格拉赫、

9.有哪些古今中外的名人故事有哪些?

沃兹(Karl Wirtz)……当然,他们还有定海神针海森堡,这位 20 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所有的这些科学家都参与了希特勒的原子弹计划,成为「铀俱乐部」的成员之一,海森堡是这个计划的总负责人

10.中外名人故事百科

战后的海森堡、哈恩和劳厄然而,德国并没能造出原子弹,它甚至连门都没有入从 1942 年起,德国似乎已经放弃整个原子弹计划,而改为研究制造一个能提供能源的原子核反应堆主要原因是 1942 年 6 月,海森堡向军备部长斯佩尔(Albert Speer)报告说,铀计划因为技术原因在短时间内难以产出任何实际的结果,在战争期间造出原子弹是不大可能的。

但他同时也使斯佩尔相信,德国的研究仍处在领先的地位斯佩尔将这一情况报告给希特勒,当时由于整个战场情况的紧迫,德国的研究计划被迫采取一种急功近利的方略,也就是不能在短时间,确切地说是六周内,见效的计划都被暂时放在一边。

希特勒和斯佩尔达成一致意见:对原子弹不必花太大力气,不过既然在这方面仍然「领先」,也不妨继续拨款研究下去当时海森堡申请附加的预算只有寥寥 35 万帝国马克,有它无它都影响不大这个计划在被高层放任了近两年后,终于到 1944 年又被希姆莱所注意到。

他下令大力拨款,推动原子弹计划的前进,并建了几个新的铀工厂计划确实有所进展,不过到了那时,全德国的工业早已被盟军的轰炸破坏得体无完肤,难以进一步支撑下去而且为时也未免太晚,不久德国就投降了1942 年的报告是怎么一回事?海森堡在其中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这答案扑朔迷离,历史学家们各执一词,要不是新证据的逐一披露,恐怕人们至今仍然在云里雾里。

这就是科学史上有名的「海森堡之谜」2.1944 年,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形成两面夹攻之势到 1945 年 4 月,纳粹德国大势已去,欧洲战场战斗的结束已经近在眼前摆在美国人面前的任务现在是尽可能地搜罗德国残存的科学家和设备仪器,不让他们落到别的国家手里(苏联不用说,法国也不行)。

和苏联人比赛看谁先攻占柏林是无望的了,他们转向南方,并很快俘获了德国铀计划的科学家们,缴获了大部分资料和设备不过那时候海森堡已经提前离开逃回厄菲尔德(Urfeld)的家中,这个地方当时还在德国人手里,但为了得到海森堡这个「一号目标」,盟军派出一支小分队,于 5 月 3 日,也就是希特勒夫妇自杀后的第四天,到海森堡家中抓住了他。

这位科学家倒是表现得颇有风度,他礼貌地介绍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们,并问那些美国大兵,他们觉得德国的风景如何到了 5 月 7 日,德国便投降了10 位德国最有名的科学家被秘密送往英国,关在剑桥附近的一幢称为「农园堂」(Farm Hall)的房子里。

他们并不知道这房子里面装满了窃听器,他们在此的谈话全部被录了音并记录下来,我们在后面会谈到这些关键性的记录8 月 6 日晚上,广岛原子弹爆炸的消息传来,这让每一个人都惊得目瞪口呆关于当时的详细情景,我们也会在以后讲到。

战争结束后,这些科学家都被释放了但现在不管是专家还是公众,都对德国为什么没能造出原子弹大感兴趣以德国科学家那一贯的骄傲,承认自己技不如人是绝对无法接受的还在监禁期间,广岛之后的第三天,海森堡等人便起草了一份备忘录,声称:1.原子裂变现象是德国人哈恩和斯特拉斯曼在 1938 年发现的。

2.只有到战争爆发后,德国才成立了相关的研究小组但是从当时的德国来看,并无可能造出一颗原子弹,因为即使技术上存在着可能性,仍然有资源不足的问题,特别是需要更多的重水返回德国后,海森堡又起草了一份更详细的声明。

大致是说,德国小组早就意识到铀 235 可以作为反应堆或者炸弹来使用,但是从天然铀中分离出稀少的同位素铀 235 却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情海森堡说,分离出足够的铀 235 需要大量的资源和人力、物力,这项工作在战争期间是难以完成的。

德国科学家也意识到了另一种可能的方法,那就是说,虽然铀 238 本身不能分裂,但它吸收中子后会衰变成另一种元素―钚而这种元素和铀 235 一样,是可以形成链式反应的不过无论如何,前提是要有一个核反应堆,制造核反应堆需要中子减速剂。

一种很好的减速剂是重水,但对德国来说,唯一的重水来源是在挪威的一个工厂,这个工厂被盟军的特遣队多次破坏,不堪使用总而言之,海森堡的潜台词是,德国科学家和盟国科学家在理论和技术上的优势是相同的但是因为德国缺乏相应的环境和资源,因此德国人放弃了这一计划。

他声称一直到 1942 年以前,双方的进展还「基本相同」,只不过由于外部因素的影响,德国认为在战争期间没有条件(而不是没有理论能力)造出原子弹,因此转为反应堆能源的研究海森堡声称,德国的科学家一开始就意识到了原子弹所引发的道德问题,这样一种如此大杀伤力的武器使他们也意识到对人类所负有的责任。

但是对国家(不是纳粹)的义务又使得他们不得不投入到工作中去不过他们心怀矛盾,消极怠工,并有意无意地夸大了制造的难度,因此在 1942 年使得高层相信原子弹并没有实际意义再加上外部环境的恶化使得实际制造成为不可能,这让德国科学家松了一口气,因为他们不必像悲剧中的安提戈涅,亲自来作出这个道德上两难的选择了。

这样一来,德国人的科学优势得以保持,同时又捍卫了一种道德地位,两全其美这种说法惹火了古兹密特大家还记得古兹密特和乌仑贝克是电子自旋的发现者,但两人的性格却非常不同:乌仑贝克是最杰出的教师,而古兹密特则是天生的外交家和政治家。

在战时,古兹密特在军方担任重要职务,是曼哈顿计划的一位主要领导人,本来也是海森堡的好朋友他认为德国人和盟国一样地清楚原子弹的技术原理和关键参数是胡说八道1942 年海森堡报告说难以短期制造出原子弹,那是因为德国人算错了参数,他们真的相信不可能造出它,而不是什么虚与委蛇,更没有什么消极。

古兹密特地位特殊,手里掌握着许多资料,包括德国自己的秘密报告,他很快写出一本书叫作 ALSOS ,主要是介绍曼哈顿计划的过程,但同时也汇报德国方面的情况海森堡怎肯苟同,两人在 Nature 杂志和报纸上公开辩论,断断续续地打了好多年笔仗,最后私下讲和,不了了之。

双方各有支持者《纽约时报》的通讯记者 Kaempffert 为海森堡辩护,说了一句引起轩然大波的话:「说谎者得不了诺贝尔奖!」言下之意自然是说古兹密特说谎这滋味对于后者肯定不好受,古兹密特作为电子自旋的发现者之一,以如此伟大发现而终究未获诺贝尔奖,很多人对此是鸣不平的。

ALSOS 的出版人舒曼(Schuman)干脆写信给爱因斯坦,问:「诺贝尔得奖者当真不说谎?」爱因斯坦只好回信说:「只能讲诺贝尔奖不是靠说谎得来的,但也不能排除有些幸运者可能会在压力下在特定的场合说谎」。

爱因斯坦大概想起了勒纳德和斯塔克,两位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的诺贝尔奖得主,为了狂热的纳粹信仰而疯狂攻击他和相对论(所谓「犹太物理学」),这情景犹然在眼前呢3.玩味一下海森堡的声明是很有意思的:讨厌纳粹和希特勒,但忠实地执行对祖国的义务,作为国家机器的一部分来履行爱国的职责。

这听起来的确像一幅典型的德国式场景服从,这是德国文化的一部分,在英语世界的人们看来,对付一个邪恶的政权,符合道德的方式是不与之合作甚至摧毁它,但对海森堡等人来说,符合道德的方式是服从它―正如他以后所说的那样,虽然纳粹占领全欧洲不是什么好事,但对一个德国人来说,也许要好过被别人占领,「一战」后那种惨痛的景象已经不堪回首。

原子弹,对于海森堡来说,本质上是邪恶的,不管它是为希特勒服务,还是为别的什么人服务战后在西方科学家中有一种对海森堡的普遍憎恶情绪当海森堡后来访问洛斯阿拉莫斯时,那里的科学家拒绝同其握手,因为他是「为希特勒制造原子弹的人」。

这在海森堡看来是天大的委屈,他不敢相信,那些「实际制造了原子弹的人」竟然拒绝与他握手!也许在他心中,盟军的科学家比自己更加应该在道德上加以谴责但显然在后者看来,只有为希特勒制造原子弹才是邪恶,如果以消灭希特勒和法西斯为目的而研究这种武器,那是非常正义和道德的。

这种道德观的差异普遍存在于双方阵营之中魏扎克曾经激动地说:「历史将见证,是美国人和英国人造出了一颗炸弹,而同时德国人―在希特勒政权下的德国人―只发展了铀引擎动力的和平研究」这在一个美国人看来,恐怕要喷饭。

何况在许多人看来,这种声明纯粹是马后炮要是德国人真的造得出来原子弹,恐怕伦敦已经从地球上消失了,也不会啰里啰唆地讲这一大通风凉话不错,海森堡肯定在 1940 年就意识到铀炸弹是可能的,但这不表明他确切地知道到底怎么去制造啊!海森堡在 1942 年意识到以德国的环境来说分离铀 235 十分困难,但这并不表明他确切地知道到底要分离「多少」铀 235 啊!。

事实上,许多证据表明海森堡非常错误地估计了工程量,为了维持链式反应,必须至少要有一个最小量的铀 235 才行,这个质量叫作「临界质量」(critical mass),海森堡―不管他是真的算错还是假装不知―在 1942 年认为至少需要几吨的铀 235 才能造出原子弹!事实上,只要几十千克就可以了。

诚然,即使只分离这么一点点铀 235 也是非常困难的美国动用了 15000 人,投资超过 20 亿美元才完成整个曼哈顿计划而德国整个只有 100 多人在搞这事,总资金不过百万马克左右,相比之下简直是笑话。

但这都不是关键,关键是,海森堡到底知不知道准确的数字?如果他的确有一个准确数字的概念,那么虽然这对德国来说仍然是困难的,但至少不是那样地遥不可及,难以克服英国也同样困难,但他们知道准确的临界质量数字,于是仍然上马了原子弹计划。

海森堡争辩说,他对此非常清楚,他引用了许多证据说明在与斯佩尔会面前他的确知道准确的数字可惜他的证据全都模糊不清,无法确定德国的报告上的确说一个炸弹可能需要 10~100 千克,海森堡也描绘过一个「菠萝」大小的炸弹,这被许多人看作证明。

然而这些全都是指钚炸弹,而不是铀 235 炸弹这些数字不是证明出来的,而是猜测的,德国根本没有反应堆来大量生产钚德国科学家们在许多时候都流露出这样的印象,铀炸弹至少需要几吨的铀 235不过当然你也可以从反方面去理解,海森堡故意隐瞒了数字,只有天知地知他一个人知。

他一手造成夸大了的假象至于反应堆,其实石墨也可以做很好的减速剂,美国人就是用的石墨可是当时海森堡委派波特去做实验,他的结果错了好几倍,显示石墨不适合用在反应堆中,于是德国人只好在重水这棵树上吊死这又是一个悬案,海森堡把责任推到波特身上,说他用的石墨不纯,因此导致了整个计划失败。

波特是非常有名的实验物理学家,后来也得了诺贝尔奖,这个黑锅如何肯背他给海森堡写信,暗示说石墨是纯的,而且和理论相符合!如果说实验错了,那还不如说理论错了,理论可是海森堡负责的在最初的声明中海森堡被迫撤回了对波特的指责,但在以后的岁月中,他、魏扎克、沃兹等人仍然不断地把波特拉进来顶罪。

目前看来,德国人当年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验上都错了对这一公案的争论逐渐激烈起来,最有影响的几本著作有:Robert Jungk 的《比一千个太阳更明亮》(Brighter Than a Thousand Suns

,1956),此书赞扬了德国科学家那高尚的道义,在战时不忘人类公德,虽然洞察原子弹的奥秘,却不打开这潘多拉盒子1967 年 David Irving 出版了《德国原子弹计划》( The German Atomic Bomb。

),此时德国当年的秘密武器报告已经得见天日,给作品带来了丰富的资料Irving 虽然不认为德国科学家有吹嘘的那样高尚的品德,但他仍然相信当年德国人是清楚原子弹技术的然后是 Margaret Gowing 那本关于英国核计划的历史,里面考证说德国人当年在一些基本问题上错得离谱,这让海森堡本人非常恼火。

他说:「(这本书)大错特错,每一句都是错的,完全是胡说八道」他随后出版了著名的自传《物理和物理之外》( Physics and Beyond ),自然再次强调了德国人的道德和科学水平海森堡本人于 1976 年去世了。

在他死后两年,英国人 Jones 出版了《绝密战争:英国科学情报部门》( Most Secret War:British Scientific Intelligentce )一书,详细地分析了海森堡当年在计算时犯下的令人咂舌的错误。

但他的分析却没有被 Mark Walker 所采信,在资料详细的《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及核力量的寻求》( German National Socialism and the Quest for Nubclear Power

,1989)中,Walker 还是认为海森堡在 1942 年头脑清楚,知道正确的事实这场争论变得如此火爆,凡是当年和此事有点关系的人都纷纷发表评论意见,众说纷纭,有如聚讼,谁也没法说服对方1989 年,杨振宁在。

上海交大演讲的时候还说:「……很好的海森堡传记至今还没写出,而已有的传记对这件事是语焉不详的……这是一段非常复杂的历史,我相信将来有人会写出重要的有关海森堡的传记」幸运的是,从那时起到今天,事情总算是如其所愿,有了根本性的变化:。

历史大全 历史上的今天
    标签

    上一篇:历史上有哪些奇闻轶事?

    下一篇:历史上十件你不知道的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