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杂谈 · 正文详情

中国人讲究入土为安-为何宋代墓葬风俗火葬比土葬更流行

来源:名资汇网 作者:caiji007 2023-10-05

中国传统历史中,面对家人去世,讲究的是入土为安,宋朝也不例外。宋代提倡土葬,禁止火葬,甚至纳入法律。举例来说,北宋初年的《宋刑统》记载:“祖父母、祖辈……烧棺椁,流二千里,烧尸者绞。”就是说,老人死了,后辈不能火葬,否则轻者流放,重则绞刑

但是到了南宋,对于火葬这一现象,实际上朝廷就不再管制或禁止了。浏览南宋各种丧葬的史料,很难发现禁止火葬的相关记载。另外,将宋代文学作品中所反映的现象进行对比,可以发现,火葬实际上比土葬更普遍。施耐庵的《水浒传》第二十五回里说武大郎死后,潘金莲“只有三日即离世,到城外去烧”,可见火葬在当时并不奇怪。

那为什么宋朝从一开始就禁止火葬,到后来默许、接受火葬这种送葬方式呢?是什么原因造成宋代墓葬风俗火葬比土葬更普遍的呢?

第一、就是大部分老百姓“没钱”,土葬不起

有些影视剧中的图片,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个场景,那就是饥荒或瘟疫来袭时,有许多人死了,没有地方和人力去埋葬,顶多裹着一块尸骨,扔到乱葬岗。事实上“用草席包尸”这种送葬方式,在古代下层家庭中较为普遍。

在大半生中,有一些[文]老人,为了能维持生[章]计,存点钱就是为了[来]买一口上好的棺材,[自]我们常听到的一个词[历]是“棺材本”。假如[史]家里条件好一点的话[大],可以在生前可以安[全]葬在棺材里,自己买[网]一块风水好的地儿做[文]“墓地”,生前就处[章]理好身后事,这样哪[来]天就能安葬了。

但是多数人是下层的人,他们活着并不一定吃得饱,哪有那么多闲钱和闲工夫去安放死后的事?

在他们死后,送葬的[自]任务落在了儿女身上[历]。而且他们的儿女也[史]必然没有钱。有些电[大]视剧情节中,“卖身[全]葬父”一词肯定也是[网]耳熟能详的,也许有[文]人会问,是穷到什么[章]程度需要自己卖掉才[来]能安葬父亲?但是反[自]过来说,仅仅是给父[历]亲送个葬,就必须自[史]己卖掉才能送的起,[大]这个送葬的概念又是[全]什么概念呢?


第二,火葬比土葬更“安全、卫生”

干嘛要说?由于古代医疗卫生条件并不像今天这样好,可能现在有些病很容易治愈,在古代都是致命的绝症,还有传染人的危险。不仅是这些绝症,古代瘟疫、鼠疫等传染病也会频繁发生,这些传染病一般都不能治好。

假如选择了土葬,传染病就无法根除,那些尸体上携带的病菌,还会以各种方式继续传播。宋文鉴:「或因恶疾而死,俗云有种,虑染其人而焚。」古往今来,人们一定是总结了经验,认识到只有火,才能切断病菌的传播。另外,死者尸体如果存放时间太长,也会开始腐烂,也是出于对生者安全考虑,焚烧才最可靠。

第三、值得注意的是,火葬比土葬更省力。

这一点对于客居他乡的人们而言,表现得尤为明显。在《少仪外传》中,吕祖谦有一句话直接说出了都选择了火葬的理由:“旅官相望,贫不能致其葬身,又何必归葬?”

古时候的交通没有我[网]们那么发达,到外面[文]去考一次科考,步行[章]几年。出家出家,出[来]家出家,那些人要是[自]老死病死,也讲究落[历]叶归根,要在自己家[史]乡安葬。要是死在他[大]乡,土葬就要把尸体[全]放在棺材里运回来,[网]这一路过去,时间短[文]的也要十天半个月,[章]长的话要一年半载,[来]等到老家,尸体也已[自]腐化。再者,这是另[历]外一种对老人的不敬[史]行为,在安葬过程中[大]所需要的费用,也是[全]很高的。

苏洵,比唐宋八大家之一,公元1066年在开封过世,苏轼等人要把父亲带回老家安葬,朝廷就给了一百两银子,然后再派人护送他们回老家。一路上从汴河,进入淮河,经过长江,共花了半年多的时间,才来到自己的家乡四川眉山

(落叶归根剧照 )

如果死的是平民,没[网]有朝廷颁发的安葬费[文],也没有这艘船的护[章]送,那么很大的可能[来]性就是火葬后,再将[自]死者的骨灰送回家乡[历]安葬,是最常见的送[史]葬方式。

宋时期的风俗文化中,火葬逐渐成为人们丧葬的首选方式。自北宋初期禁止火葬,到南宋火葬这一丧葬方式已成为流行,是民意的一种顺应。无论是土葬还是火葬,都是敬老的送葬方式,与土葬的种种弊端相比,不难理解为何火葬在宋代如此流行。


历史就该是这样 历史百科
    标签

    上一篇:古代凌迟是怎么切睾丸(内含图片恐引起不适谨慎点击)

    下一篇:古代女子最害怕的刑罚 笑刑是最温柔的酷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