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之乎者也 · 正文详情

人生不过百 常怀千岁忧(11)

来源:名资汇网 2018-03-17

“《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奋(愤)之所为作也。”(《史记·太史公自序》)你看,“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彼苍者天,此何人哉!”最早出现的就是这悲天悯人、忧心忡忡的形象。舒缓的节奏、广袤的境界,传达的忧伤是如何的深广!

“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原贾生列传》)从《离骚》这题目到《天问》、《哀郢》,直到《招魂》的终篇“魂兮归来哀江南”,一部楚辞,写不尽诗人感天撼地的忧愤悲伤。

乐府诗、古诗十九首,更是突出了一种对世事人生的深重感喟,而且,“在相当一段时间中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 (李泽厚:《美的历程》)以至魏晋时期的诗人们,正好为两句古诗概括:“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到了唐、宋,真就是“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了。

如果说以《春江花月夜》为代表的初唐诗作,还只是有一重“尚未涉世的这种少年空灵的感伤”,那紧接着的陈子昂一声“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便使人在赞叹他的伟大孤独感的同时,深深感到诗人那满腹忧思,一腔悲愤了。盛唐是历史上的辉煌时期,就是在那时,连“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李白,在无比的飘逸和瑰丽之中,依然深自感叹着:“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日散发弄扁舟。”杜甫有着巨大的现实悲痛,其忧患也更沉郁深重:“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诵转凄凉。”到中唐、晚唐,诗坛“凄凄不似些情况下会觉得太短,而在另一些场合下又会觉得太长,词人现在觉得时间太长,并不是因为她有什么急迫的事情,而是因为她孤苦零丁,百无聊赖,愁苦难当。(肖旭)

标签

上一篇:冯谖客孟尝君中心思想

下一篇:庄子 闻道者朝生夕死